近日,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因为一个名叫苏文的人引发了一场风波。他顶着“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”头衔,自称是“苏辙第41代后人”,但随着相关各方的回应,舆论发现他的诸多头衔都“查无实证”。不仅如此,苏文在2022年与河南平顶山的郏县县政府签订协议,宣称将投资33亿元打造郏县东坡书院综合体建设项目,如今也“无疾而终”。8月18日,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对此事发布通报称,郏县确实存在对企业前期考察不深入、重大项目论证不充分、对网上查询显示的苏文“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”等身份未核实问题,对郏县营商环境和政府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。
自称“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”的苏文。资料图
苏文身份造假,只是近期诸多“假专家”事件中的一起。再加上此前自称“中国科学院院士”的阮少平,公开承认“我的国务院参事聘书是假的”的余鹏翔,给网友一种假专家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集体现出原形的现实观感。这让人难以理解:这些虚假头衔并不难查验,何以能在现实中横行多年没被发现?
究其缘由,首先,“假院士”“假专家”和那些为其搭台和背书的组织或机构,看起来是“一个真敢装,一个真敢信”,但背后的底层逻辑却是相互需要、各取所需。前者要的是“一个表演的舞台”,为的是迎合个人虚荣需求,或借机牟取个人私利,后者要的是“专家为其站台”,只要能够撑足场面,办好相关活动,能让领导满意,其他都不重要。
其次,假冒专家学者相关行为的隐蔽性比较强,社会危害性没有那么明显,社会群众感受不强烈,违法越轨成本也比较低。社会长期存在的“头衔崇拜”以及相应监管机制缺失等问题,也都为“假院士”“假专家”的出现提供了滋生的现实土壤。
可事实一次次证明,这些“假院士”“假专家”,或许伤害性不大,但侮辱性极强。就以苏文事件为例,他的“假院士”头衔明明如“皇帝的新衣”,一眼就能看穿,但却把一个县政府玩弄于股掌之中。虽然相关项目最后“流产”,看起来当地“没啥损失”,但实际上经过这么一场闹剧,已对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,且很难消弭。
对“假院士”“假专家”说不,全社会应该认真起来。相比于普通公民或者社会企业,政府部门更需擦亮“火眼金睛”,多加警惕和防范,要从调整心态开始,拒绝浮躁、急功近利,在求真务实中触及“风物长宜放眼量”的奥秘。更要清醒认识到,如果被“假冒专家”牵着鼻子走,不仅不能得偿所愿,一旦造成实质性伤害,连后悔药都没得吃。而“事后诸葛亮”式的表现,也只会让现实比戏剧更荒诞。
配查信-配查信官网-西藏炒股配资-股票配资114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